这一觉醒来,都临近晌午了。

       “这是瞌睡虫附体了吗?我啥时候变成特困生了啊?”

       伸着懒腰穿衣起床的当口,杨若晴在心里暗笑自己。

       梳头的时候,孙氏从外面进来了。

       妇人手里还端着一盆洗脸水。

       “哟,起来了呀?我正打算过来喊呢!”

       她道,一边把洗脸盆放在墙角的洗脸架子上,边扭头跟杨若晴说今日的行程安排。

       “你爷先前跟我说,让你晌午饭后过去老宅那边,坐下账房先生,把村里和亲戚家那些前来吊丧的,记在纸上。”孙氏道。

       杨若晴边认真的听,边牢牢记在心里。

       大伯去世了,大哥和几位叔叔他们要帮着操办祠堂那边的丧事。

       家里这边的事宜,譬如亲戚朋友们过来吊丧的东西,以及招呼他们的酒菜……

       这些都需要人去专门打理。

       农村有句话叫:祠堂锣鼓响,家由别人掌。

       就是这个理儿。

       老杨头不放心让同族的其他人来代掌管,他自己又上了年纪照应不过来,所以,才想到了她。

       这些,其实昨夜杨永仙他们就私下跟她这说了,她有心里准备。

       “好,那我等会先去祠堂转下,然后就去老宅听爷吩咐。”杨若晴道。

       孙氏点点头,走了过来,帮着杨若晴把后面的发髻用一朵白色的花稳住。

       “今日还在停在祠堂,明日做法事。”孙氏接着说道。

       “听说请的是张家村的道士班子,请了足足六个道士,明日进门吃晌午饭,下昼开始做法事。”

       “明日夜里,咱都不能睡,得去祠堂熬通宵了。”

       “今个夜里你睡早些,晓得不?”孙氏细细叮嘱。

       杨若晴轻轻点头。

       提到睡觉,她想起了杨华忠。

       “娘,我爹呢?他昨夜守灵啥时候回来的?”她问。

       孙氏道:“后半夜回来的,睡了一个多时辰,又爬起来了。”

       “我爹为啥不多睡会啊?今个上昼祠堂那边也没他啥事啊!”杨若晴道。

       孙氏道:“这不,你嘎婆家,还有你骆大伯那边都要去吊丧啊,你爹陪着你大舅和你骆大伯去镇上的棺材铺子里买花圈啥的了。”

       “哦……”

       杨若晴恍然。

       照着眠牛山这一带的习俗,大伯去世了,亲戚朋友都要来吊丧。

       这吊丧呢,又分为两种。

       一种就是有交情的村民们,花点钱,买一挂炮仗,几刀香纸过来烧一下。

       还有一种,是要敲锣打鼓送花圈的。

       比如:金氏的娘家。

       杨华安的妹子,杨华梅的婆家老王家。

       以及杨华安的媳妇,曹八妹的娘家。

       这三家,是必须要敲锣打鼓过来送花圈的。

       所以,大舅才跑去镇上买花圈和纸扎的轿马啥的。

       除此外,还有她自己和杨若兰这两个出嫁的侄女,也是需要来送花圈的。

       骆风棠不在家,这些事骆铁匠就去打理去了。

       “兰儿姐那边怎么说?”杨若晴问孙氏。

       孙氏摇头:“兰丫头说了,她不是出嫁,是给人做妾,用不着送花圈,把你爹和几个叔叔气得个够呛。”

       杨若晴皱眉,杨若兰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不过,萧雅雪出来表态了,她和那日松到时候会来给你大伯烧香。”孙氏补充道。

       “全村人,都在夸萧雅雪明事理呢,你兰儿姐啊……哎!”孙氏摇头。

       杨若晴也跟着摇头。

       “对了,那我三堂哥那边呢?过来吗?”杨若晴又问。

       三堂哥当初打算入赘他师傅家时,已经跟大伯杨华安割袍断义了。

       可是上回端午节,杨永进想要劝三堂哥回来陪杨华安吃最后一顿端午节的饭,三堂哥那边都找理由推脱掉了。

       听到杨若晴的问,孙氏轻叹了口气。

       “也去你三堂哥那边报丧了,估计不会敲锣打鼓送花圈,应该会来烧个香。”

       孙氏言词间,带着一些不满。

       对此,杨若晴也能理解。

       大伯再咋样,也是三堂哥的亲爹老子。

       亲爹老子死了,你送个花圈又咋滴了?

       罢了罢了,别人的家事,无权多说啥。

       “娘,就梳这样吧,你忙你的。”杨若晴道。

       孙氏点头:“早饭给你温在锅里,你赶紧去吃些。我去把昨日换的两件衣裳晾晒起来也要去老宅烧晌午饭了。”

       “嗯,好啊!”

       娘俩个分头行事。

       吃过了早饭,杨若晴先去祠堂转了一下。

       祠堂里,冷冷清清的。

       杨永进和杨华洲杨永青三个在那里守着。

       杨若晴跟他们简单的打了声招呼,又给大伯那拜了下,带着纸笔来了老宅。

       老宅的堂屋里,八仙桌搬到了天井这边。

       杨若晴赶到的时候,就老杨头和小老杨头坐在桌边,面容沉痛的小声商量着事情。

       杨永仙他们的屋门紧闭着,估计是在补觉。

       “爷,小爷爷。”

       杨若晴走了过去,跟两个老汉打了声招呼。

       老杨头目光落到杨若晴身上,朝她招了招手。

       “晴儿啊,来这边坐下。”他道。

       杨若晴依言坐了下来。

       老杨头道:“晴儿啊,你大伯走了,这个当口是咱老杨家的劫难啊。”

       “你爹和几位叔叔堂哥他们,要忙着祠堂那边的事,”

       “这丧事,咱得办得热热闹闹的,让你大伯……热热闹闹的走……”

       老杨头说到此处,眼角滑落两行浊泪。

       “爷,您节哀顺变,自己的身子重要啊!”

       杨若晴劝着。

       老杨头抬手抹了把眼角的泪,接着道:“亲戚朋友这两日都要过来吊丧,这些人情往来的账目,你要一笔一划给我记清楚了。”

       “你是孙女,可你不亚于任何男子。”

       “这个难口,爷能托付,能信赖的,就你了!”

       边上,小老杨头也是连连点头:“这孙女要抵十个孙子,把这些事交给她来掌管,大哥你尽管放心。”

       老杨头点头,又看向杨若晴:“爷跟你交待的这些,你都听明白了么?”

       “嗯,我明白了,爷放心好了,账目和物品,都不会乱的。”她道。

       相比较她打理那么多生意,眼下这档子事,真不算是个事儿。

       老杨头听到杨若晴的保证,这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