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广大网友的要求,
齐恒今天为什么会打开直播呢?这不得不提到之前网友们对他的期待了。
就在昨天,齐恒把熊孩子的事件的最后结果发到了网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和影响。
在网友们的强烈要求之下,
那么,
第一个目的,就是网友们想借这次机会谈一谈熊孩子具体是怎么产生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社会上现在出现了这么多的熊孩子。
首先就不得不说一下什么是熊孩子。
“熊孩子”多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有时也是爱称。网上多用来比喻那些不按常理出牌、不守规矩的孩子。如:火锅店熊孩子命案、熊孩子划伤豪车事件、熊孩子看电影拍打电影院屏幕事件等。都说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为何“熊孩子”事件会层出不穷,这些“熊孩子”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问题得到了广泛讨论,不论是齐恒还是网友们,都在积极踊跃的发言。
当然,由于其行是主播,所以就由其行首先发言,这也是网友们的强烈要求,毕竟他要尽地主之谊嘛。
“既然朋友们非得让我来,先说一说我自己的感想,那么我也就不藏着了,就由我来抛砖引玉吧,大家听好了,等会儿也要积极踊跃的发言哦。”
“在我看来呀,熊孩子产生的原因有许多,几乎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就是我一直都相信的那个最典型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娇惯。”
“熊孩子无论多久,大家都知道,他毕竟是孩子,孩子无论是好是坏,无论他的天性是什么样的?他们在生下来的时候,性格什么的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后天就产生了普通的孩子和熊孩子的分别呢?我觉得这里面最主要的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也就是由于父母的娇惯和纵容,使得一部分孩子进化成了熊孩子。”
“其实按照我的想法,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心里不能说纯洁吧,但起码是天真的是无邪的,他们没有善恶是非的观念,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也特别的直白,所以这个时候,一个好的父母的教育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是怎样影响孩子的呢?大家仔细听我说。”
“首先,我们说言传身教,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呀,父母的行动和语言是对孩子们教育的最好的两个武器。”
“首先说言传,什么是言传呢?就是父母用语言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和规劝,用语言把朴素的道理,把人世间的真谛,把一些知识和一些道德灌输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一些正义的,良好的,健康的观念,以至于他们以后无法走上熊孩子的道路。”
“好的言传教出来的很大可能就是好孩子,而坏的言传呢,那就有可能使好孩子变成熊孩子。”
“我们经常说这个社会上有一些好孩子,也有一些熊孩子,为什么会有好孩子和熊孩子之分呢?我刚才已经说过了,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的教育,而在父母的教育中,主要是分为言传和身教,言传会导致孩子分化为好孩子和熊孩子,那么身教也是一样的。”
“就说刚才我们一直强调的言传,我举两个例子,大家看看是不是很合理?是不是很有道理?”
“比如有一个孩子小明,和一个孩子小花,孩子小明的妈妈和孩子小花的妈妈有着同样的年龄,同样的阅历,同样的学历,同样的财力,可是他们唯独不同的是,在言传方面对孩子的教育。”
“小明的妈妈在对小明进行言传的时候,讲的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东西。而且小明的妈妈在对小明进行言传的时候非常有耐心,一点都不急躁,如果说小明第一次没有听懂或者说第一次半懂不懂小明的妈妈,无论如何都会抽出时间,抽出时间,抽细的跟小明把道理讲懂讲透,以至于让小明十分的理解那些真正的良好的道理。”
“而小花的妈妈是怎么样做的呢?小花的妈妈在给小花进行教育的时候,这里使的是言传,小花的妈妈并不会对小花进行非常严格的教育。在小花的妈妈看来,给孩子们讲道理的时候说一句就好了,最多说两遍。如果小花听不懂,那是小花笨,不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和小花说第三遍第四遍,反正小花也听不懂,至于小花会不会因为听不懂这些道理,所以以后就变得坏,这和小花妈妈无关,如果小花妈妈抱着这样想法,那将和小明产生非常大的区别。”
“因为小明的妈妈和小花的妈妈在对小明和小花勤教育的时候,采用言传的方式和态度都不尽相同,所以以后小花和小明的成长方式,成长路径也有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小明得到了很好的言传教育,所以他以后可能就变成一个好孩子,就算他变不成一个好孩子,他心里面也有一杆秤,起码不会变成一个熊孩子,小花可能就没有这样的希望,小花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言传,他长大之后或者说他还没长大就沾染了一些坏毛病,由于他内心里所知道的良好的知识和道德并不多,所以他无法约束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很可能就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十分调皮捣蛋,让人讨厌无比的带孩子。”
“再一个就是我刚才说的,除了言传之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有身教这一说法。”
“什么是身教呢?就是父母依靠自己的行动给孩子们做榜样,这就是身教。”
“其实我觉得吧,虽然我们在说言传身教的时候总是把言传放在身教的前面,但在我看来啊,其实言传的作用是远远比不上身教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言传说白了,不就是父母每天在孩子耳边不停的唠叨吗?如果唠叨真的有用的话,那还要行动做榜样吗?根本不需要的,所以实际上唠叨是没有用的,也不能说没有用吧,唠叨的作用也就是言传的作用,有,但是不大,相比于身教的作用,也就是父母以自己的行动做榜样,给孩子教育的好处,是远远大于言传的。”
“良好的身教就是父母每天都给孩子们做榜样,比如父母要教育孩子们诚信做人,于是父母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时刻保持诚信,给孩子们做出一个十分优秀的榜样,这样孩子们就会对父母的行为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孩子们也会变成一个诚信的人。”
“再比如父母要教导孩子们善良,那么父母在对和其他人相处的时候,时刻保持着善良的姿态和善良的态度以及友好的行为方式,那么,由于长期的渲染,那么孩子们也会变得和父母一样善良友好,这就是身教的力量。”
“还比如父母要劝告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可是学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个不用多解释,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我们自己其实也都知道,学习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也不能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总之要做到努力学习,好好向上是非常困难的,是需要很大的毅力的,所以如果父母只是在旁边给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天天向上,孩子们真的会听吗?很大可能是孩子们可能会听,但是他并不会去做,就算做了也不一定能做好,可是如果父母在。对孩子们说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天天向上的时候也给孩子们做榜样,父母自己就能做到好好学习,父母自己就能做到好好向上,那么孩子们迟早也会做到的。”
“当然以上我说的这些只是父母们拥有好的身教,会对孩子们产生哪些有益的影响,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知道,如果父母们在对孩子进行坏的深交的时候,孩子们同样会有一些不好的影响。”
“比如父母经常对孩子们说你要诚实,你要讲诚信,你出去之后不能在社会上骗人,不能欺骗父母长辈,不能欺骗兄弟姐妹,更不能欺骗老师同学。可是父母是这样和孩子们说的,然而父母在实际行动的时候自己却开始骗人。那么他的话,在孩子眼中就会变质,孩子们就会觉得,父母都做不到的东西为什么会逼着他们做到呢,他们反而也会觉得这些东西没有什么作用,因为父母本身自己就做不到吗,所以他们做不到也很正常,他们就不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慢慢的,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自身能力,以及素质都会下降。”
“还比如父母们对孩子们说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努力向上,可是当孩子们听到这些话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父母们没有努力工作,父母们教导孩子整天要好好学习,要天天向上,可是父母们自己在工作的时候一点儿都不努力,经常埋怨,经常偷懒,那这个时候孩子们还会听父母的话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是身教的威力,相比于言传,身教的威力要大得多,这也是我一直都坚持的看法。”
“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大家听懂没有。反正吧,我的意思呢,就是说一个熊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伴随很多因素,但是这些因素里面呢,最重要的不过就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因为父母出了问题,所以,熊孩子,才会变成熊孩子,如果父母的教育没有出问题,那么熊孩子想要变成熊孩子,是非常困难的,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有可能吗,有那么一丁点的可能,但是很困难,因为父母对孩子只要有了良好的言传身教,孩子会懂得许多道理,他知道哪些事情会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他自身就有一个十分优秀的道德观念,有一个十分良好的善恶标准,他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会做一些坏事儿,不会调皮捣蛋,不会惹人厌,久而久之就不会变成熊孩子。如果这个言传身教没有做好,那么这些孩子就非常有可能变成熊孩子,变成十分调皮捣蛋,变得十分惹人厌。”
“因此,我认为想要孩子们不变成调皮捣蛋的熊孩子,那么父母就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在对孩子们进行言传身教的时候,一定要严格,一定要十分的专业,不然的话,孩子们由于缺乏良好的善恶是非观念,由于没有得到好的言传身教,就有可能变成熊孩子,一个孩子如果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言传身教,就变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熊孩子,那么她肯定是非常可怜的,因为他本身是不必变成这个样子的,可是就是由于他的父母没有把她教好,他就变得十分调皮捣蛋,难道他不可怜吗?难道他不值得同情吗?我觉得她是值得同情的,我觉得他是值得可怜的,可是这种情况是谁造成的呢?还不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吗?难道是熊孩子自己想要变成熊孩子的吗?我觉得天底下还没有这样的人,也就是说天底下没有任何一个人,他从生下来就不想做好人,不想做好孩子,只想做坏孩子,只想做熊孩子,这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孩子在生下来的时候都没有说,他就想做一个熊孩子,基本上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缺失,以至于这些熊孩子没有得到良好的教导,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路走偏了,路走了歪,所以以他们变成了熊孩子,他们是值得同情的,也是值得怜悯的,我们应该知道他们为什么变成熊孩子,只有知道他们为什么变成熊孩子,才能更好地防止孩子们变成他们这样。”
齐恒说了老半天,也该轮到网友们说话了。
第二个发言的是一位网名叫做月亮再爱我一次的网友,这个网友非常的积极。
“我觉得主播说的很对,我其实很理解主播的意思。”
“按照主播的想法,就是说。孩子们其实有可能变成熊孩子,也有可能变成好孩子,至于他们为什么最后变成了熊孩子,变成了好孩子,是因为他们所受到的教育不同,正是由于他们受到了不同的教育,所以有一部分人变成了好孩子,有另一部分人变成了坏孩子,这就是主播的意思,也是我所总结出来的。”
“我对主播的意思是什么样的看法呢?我是比较支持的,但也有一些小小的地方反对。”
“为什么说我大部分支持主播的看法呢?因为我觉得主播的说法确实非常的有道理,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找到了问题的核心。”
“我想说的话呢,其实和主播差不多,大家也都知道一个小孩子在他非常小的时候,他脑子里的东西就是很少的。”
“俗话说一张白纸好作画,因为孩子脑袋里的东西非常少,所以父母的教育就至关重要。”
“因为孩子非常小,他们什么都不懂。又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所以父母教什么他们就信什么,父母给他们表演什么行为,他们就学什么行为。”
“如果遇到的是一对尽职尽责的父母,这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上心,那么他们的孩子很可能就不会变成熊孩子,而是成长为一名好孩子,不会变得调皮捣蛋,也不会变得人见人厌,反而是人见人爱。”
“可是呢,主播同样也说了。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特别的净值,没有特别的用心,也就是父母在对孩子们进行言传身教的时候,如果不能够坚持,那么很可能孩子们所受的的教育就会走样,就会变味儿,孩子们就学不到善良的东西,学不到好的东西就有可能学到坏的东西,最终变成一个熊孩子。”
“我们说任何一个人,他的头脑里面都是要有一点思想去占据的,孩子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他也逃不过这个定律。对一个没有成年的小孩子来说,他的脑子里边是必定要填进去一些思想的,也就是说一个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习一些东西,学习一些思想,学习一些知识,学习一些品质。”
“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那些思想,那些知识和品质,无外乎就是分为两种,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
“如果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学习的是好的思想,好的品质,好的知识,那么他有可能就成为一个好孩子,而不是一个熊孩子,同样的,如果一个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学习的东西不是好的,而是坏的品质,坏的知识,坏的思想,那么他在长大之后,或者说他在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变成一个熊孩子。”
“这就是父母教育的作用,也是主播的意思。我已经非常详细的解释了一遍,我相信大家肯定都懂了。”
“这也是我和主播某些相同的意见,在这个方面,我和主播的意见是十分一致的,就是说我们俩都赞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父母的教育有了一些不同,所以在不同的教育行为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有好孩子和熊孩子之分。”
“可是呢,我之前也说过,我和主播的思想并不是完全一致,也就是在我的想法里面,有一些和主播的想法不同的地方,那么这种不同是什么呢?让我细细讲来。”
“在主播看来,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们是否变成熊孩子还是好孩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是,在我看来,父母的教育仅仅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大家可能听着有点迷迷糊糊,可能看起来有点晕,那么我就解释清楚。我是什么意思呢?我的意思就是说啊,在我看来,除了父母的教育对熊孩子的成长有影响,其他方面对熊孩子的成长也有影响,而且这些方面对熊孩子的成长的影响,并不一定就在父母的教育之下。”
“那么我所说的这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社会的影响。”
“主播犯了一个错误。在我看来呀,主播犯的这个错误就是他把孩子的成长完全的托付给了父母,忽略了社会整体对孩子的影响。”
“小孩子也是一个人,人是有社会属性的,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他都是要在社会中进行成长的,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不可避免的,首先是遇到父母的教育,但其次他也会遇到社会的教育。”
“父母的教育,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主播也说过了,无外乎就是言传身教那一套。好的言传身教教出来的就是好的孩子,坏的言传身教教出来的就是坏的孩子,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熊孩子。”
“可是,这种说法绝对正确吗?”
“我看是不一定绝对正确的。”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原因同样很简单。”
“我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想法,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完全全的只受到父母教育的影响,那么它就有可能像主播说的那样,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是唯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给孩子教好的东西,孩子就变成好孩子,父母给孩子教坏的东西,孩子就变成了坏孩子。”
“但大家要注意,我在这里说的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完全全的仅仅受到父母教育的影响,而不会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是我所说的这种假设,他在现实生活中,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吗?可能吗?”
“很明显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存在的。”
“小孩子要上学,要出去玩儿,要和朋友们接触,这就要脱离父母的掌控,进入社会。”
“无论孩子们在家庭里面接受到什么样的父母亲所给予的教育,当他们离开父母的那一刻,可能就会变样。”
“这其实就是说啊,孩子们不光是受到父母的影响,也会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
“这很难理解吗?不难。”
“当孩子们短暂的脱离父母的掌控的时候,比如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在外面玩耍,那么这时候就有一种和父母的教育所不同的力量,介入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
“也就是说,不光父母的教育会影响熊孩子的成长,外界也会对熊孩子的成长有所影响。”
“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他在家里面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非常的优秀,他的父母在言传身教,这一方面做的非常好,一点欠妥之处都没有,但是这个小孩子在外面上学的时候,在幼儿园里上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品行不太好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长期和这些品行不太好的孩子们接触,他就有可能被这些人带坏。”
“再比如一个孩子他没有在幼儿园里边被人带坏,但是呢,他是在小区里边和一些朋友玩的时候,他自己尽管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但他身边的那些玩耍的玩伴们,总是有那么一两个漏网之鱼,可能那些漏网之鱼受到的家庭教育并不怎么好,于是,他们的坏毛病就传导到了这个已经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小孩身上,把这个本来有着良好前途的小孩儿,给沾染成了一个熊孩子。”
“大家觉得这样的孩子可惜吗?我觉得这样的孩子是很可惜的,因为他们其实按照作者的话来说,已经具备了不成为一个熊孩子的条件,就是说他们本身所受到的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已经达到标准了,他们按理来说是可以不用成为熊孩子的,是可以成为一个好孩子的,可是呢,因为他们不光要在家庭里面受到父母的影响,他们离开家庭之后在学校在外面还会受到外界其他人和外界其他事物的影响,以至于他最终还是可能成为一个熊孩子。”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孩子明明他已经受到了父母的良好的言传身教?可为什么社会上又会出现其他的因素来影响他呢?”
“这其实不难理解,很简单,很容易就能想透,非常轻松的就能想明白。”
“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孩子,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都是非常的严格,非常的达标的,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他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的不上心,于是他教育出来的的孩子,不可避免的会沾染一些坏毛病,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小毛病,所以当这种沾染了一些小毛病的孩子,和那些本来已经快要养成好习惯的孩子呆在一起的时候,那些可能变好的孩子就大概率会被带坏。”
“只能说这个社会目前的风气就是这样,这个社会目前的氛围就是这样,孩子们不可避免的,又受到外界的影响,也就是父母无论做的再好,总是会有其他的因素来影响。所以熊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不可控的。”
“这也是我和作者想法有分歧的根本所在。与其说我和作者的分歧是我们俩在对关于熊孩子形成的原因上有所不同的看法,不如说我们俩的根本分歧就在于:主播认为,熊孩子的行程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是可以人为调节的,也就是说,只要父母能够给予良好的言传身教,那么熊孩子就不会形成。可是我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观点,是一种机械的观点,是一种完全不考虑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因为在我看来,熊孩子的成长是不可调控的,是具有许多的变数的。也就是说,无论家长给予熊孩子再好的教育,熊孩子在外界接触的人和事是不可控的,也就导致了熊孩子的形成是不可控的,无法预料是否一个孩子最终会变成熊孩子,或者说他最终会不会变成好孩子。”
“差不多就是这样,我讲完了。”
好吧,这个网友虽然有点罗嗦,虽然一句话总是要翻来覆去的讲,但是嘛,他的意思还是挺清晰的。
这个网友的观点也给了齐衡一些启发。
齐恒也认识到了自己把熊孩子的行程完全归功于父母教育缺失是有问题的。
不过除了这个网友的发言之外,齐衡还注意到了另外一个网友的发言,这位网友的发言同样是具有非常的预见性。
“我基本赞同前面那位网友的发言,作者的观点呢,我也是既支持又反对。但我和他们俩还是有不同的地方。”
“对于作者认为的,熊孩子的形成只与父母的教育缺失有关,我和前面那位朋友的观点一致,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是不合适的。”
“父母教育的缺失,也就是父母言传身教没有达标,仅仅是小孩子变成熊孩子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并不是全部原因,也不是唯一原因。”
“可是前面那位朋友,她说除了父母的教育对熊孩子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外,外界对熊孩子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可是我觉得不光有这些,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
“为什么我能这么肯定呢?是因为我觉得无论是前面这位朋友,还是主播,他们两个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孩子们的本性。”
“我们很难说一个孩子他生下来是完全天真无邪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说啊,在我们许多人眼里面看来,孩子从生下来开始就是一张白纸,什么也不懂,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为什么我说这是错误的观点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所谓的性恶论和性善论。”
“我们对古代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们可能知道。古代有两位大学者一个叫孟子一个叫荀子,他们有一个争论,就是说小孩子从生下来,他的本性到底是善的一面,更多还是恶的一面更多。”
“在孟子看来,小孩子从生下来就是善的一方面更多,也就是他一直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
“然而,在荀子看来,小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恶的一方面更多,也就是他一直所强调的人之初性本恶。”
“我们都是普通人,对于这两位学者的争论,我们其实也说不上什么话,也不能清楚的阐释明白。”
“但是通过这两位大儒的争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事实,就是说孩子生下来,他不是一张白纸,他本性里面是带有一些善的因素,或者说带有一些恶的因素的。”
“不管孩子从生下来,他的本性是善的一方面更多还是恶的一方面更多,总归不完全是一张白纸,也就是他的天性里面,可能就有一种倾向性。”
“好吧,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已经糊涂了,为什么我说小孩子从生下来并不完全是一张白纸呢?其实我这里所说的并不是完全一张白纸的意思,不是说小孩子从生下来就有完整的是非观念,有完整的善恶标准,不是这样的。”
“我说小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并不完全是一张白纸的意思是:小孩子的本性带有一种倾向性。他可能对善的一方面,或者说对恶的方面,天生就有一种倾向。”
“大家能明白我的意思吗?”
“这种倾向的程度是有高有低的,虽然看起来有些玄学,听起来有些迷糊,但只要轻轻的一想就能想通。”
“有些孩子他的这种倾向性很低,所以他不会受到这种倾向性的影响,后天的教育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影响,父母给他教育好了,然后他在外面接受的影响又是正向的,所以他后来就不会变成一个坏孩子。”
“可是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这种倾向性对他们很强,也就是说,尽管这些孩子在家里边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父母给他们的言传身教非常的优秀,他们在外界接受到的影响也是非常的正面,一切对他们来说都非常的有利,他们本可以成为一个大人眼中的好孩子,不会变成熊孩子,但最后由于他们本性里面有一种淘气,顽皮,或者说其他的不那么正的天性在影响,以至于他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个熊孩子。”
“这个因素听起来非常的玄乎,但实际上很简单。”
“我们可以庸俗的把它理解为一种人之初性本善,或者庸俗的把它理解为一种人之初性本恶。”
“但不管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小孩子他生下来所就带有的那种倾向性是不可能完全否认的。”
“也正是因为许许多多的小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带有这种倾向性,而且这种倾向性有可能程度非常的强,所以许多的小孩子尽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最终也没有变成好孩子,而是成为了一个熊孩子。”
“有些人可能已经听懂了,有些人但是还没听懂,这也无需着急。”
“我用最最通俗的话给大家解释一遍:在主播看来,熊孩子的行程唯一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是否进行了良好的言传身教。而在前面那位朋友看来,除了主播所认为的父母的言传身教能够影响小孩子的成长之外,外界的因素也能够影响小孩子的成长。而在我看来,他们说的都对但又都不对。他们俩的想法都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又都不全面。他们缺失的一环,就是他们两人都无一例外的缺失了,对于孩子本性的研究和讨论。”
“正是由于缺失这种对孩子本性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很可能就陷入一种误区。”
“其实大家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说有些孩子他怎么教都教不好。他的父母已经给予了最大的努力,给予了最优质的教育,他所接触的人也都是非常正能量的,完全没有那种淘气顽皮的孩子,可最终他还是不可避免的,变成了一个熊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他们忽略了孩子的本性,忽略了孩子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带有的一种强烈的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程度低的没啥事,基本不影响,但是如果程度一旦非常高,他就有可能击败外界的影响,击败父母所给予的优质教育的影响,直接让小孩子变成熊孩子。”
“这就是我的看法,谢谢大家,欢迎大家讨论,欢迎大家积极和我探讨。”
齐衡看到这个老哥的回答,愣了愣,有点皱眉。
这老哥明显是在宣扬一种天性嘛。
什么叫带有强烈的倾向性?不就是说小孩子从生下来有的就是好的,有的就是坏的嘛。
还整的那么玄乎,差点都把齐衡给绕进去了。
不过对于他的这种想法,齐行倒也不是完全不支持,还是有那么一丁点的道理的。
因为齐行确实见过那种怎么教都教不好的孩子,确实见过怎么教最后还是变成熊孩子的孩子。
那对于这些孩子,确实也没有其他的答案来解释。
齐恒不置可否地揉了揉下巴,脑袋里面在思索着什么。
而此时,一个又一个网友继续着他们的回复和发言。大家都在积极地,热烈地踊跃发言。
刚才她们讨论的是为什么熊孩子会形成的问题,但是现在他们讨论的问题变了。
现在齐恒和网友们讨论的问题是:该如何防止熊孩子产生?同时,一旦遇到熊孩子,应该怎样反击,怎样对付他们?
对于第一个话题,也就是该如何防止熊孩子产生这个话题,齐衡也有自己的想法。
“这其实还是老生常谈,跟刚才我们讨论的那个话题没啥区别,刚才那个话题我们讨论的是熊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而现在,我们则要讨论的是,如何避免熊孩子的产生。”
“如果我们光从道理上讲的话,其实不难,并不难。”
“从理论上来说,熊孩子形成的原因,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大概就那么三种。”
“第一种就是最开始我所说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熊孩子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种就是刚才那个朋友,他所说过的,除了父母的言传身教,能够对熊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影响之外,外界对熊孩子成长过程也有影响。”
“然后第三种则是玄之又玄的,小孩子的本性。”
“我们讨论了半天,其实对这三种因素也基本上没什么争论了,大家现在基本上都支持这三种因素的存在。”
“那我们也就只能针对这三种因素来讨论一下应该如何的防止,如何的有效避免,如何的减少熊孩子的产生。”
“首先当然还得说父母的言传身教,因为毕竟父母的言传身教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了熊孩子是否为最终形成。”
“那么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如果说父母只要有良好的教育观念,有努力的去教育他们的孩子,就能有效避免熊孩子的形成。”
“这也是针对我们所说的熊孩子形成的第一种原因,想出来的办法。”
“那么,针对熊孩子形成的第二个因素,也就是外界对熊孩子的影响。我们也想出了,避免熊孩子形成的办法。”
“那就是尽量给予孩子们正常健康的外部环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我们所说的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外部环境主要有哪些。”
“其实这也没多少,基本上就是学校,然后孩子身边的小朋友,以及亲戚同学之类的。”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大概就能够肯定了。为了减少更多的孩子们变成熊孩子,父母除了要给孩子们提供非常优质的言传身教,除了要给孩子们良好的教育之后,还要给孩子们培养一个非常优质的外部环境。”
“什么叫非常优质的外部环境呢?”
“比如说我打个比方,孩子在学校里边上学。如果我们父母有条件的话,一定要想办法摸清学校里边经常和孩子接触的那些同学的品行,以及他们的为人处事,看看这些人身上是否有毛病,如果这些人身上有毛病,那么他们的毛病很可能就会传导到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
“同样的,当孩子不在学校里边上学,但是在小区,在一些游乐性的场所和同龄人玩耍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个起码的认识,这个起码的认识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应该对小孩子周边的那些同龄人,知道他们是否是好的,还是他们是否是坏的,都要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如果没有这些了解,也就是如果我们对于熊孩子接触的那些同龄人也好,成年人也好,都没有足够的了解,不知道和孩子们接触的人是好是坏,那么我们很难防止有些人把坏毛病传染给那些孩子。”
“一旦那些坏毛病被我们的孩子占上,那么就算我们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也有可能变成坏孩子,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熊孩子。”
“我知道大家可能觉得不以为意,但是大家要知道什么叫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一个孩子的父母想要把他培养成好孩子,是需要非常大的精力,非常大的投入,才有可能实现的,记住,我说的是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和非常大的时间之后,只是有可能实现,而并不是一定就能实现,把孩子培养成好孩子这一个目标。”
“然而,如果一对孩子的父母想要把他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普通的孩子,或者说想要把他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坏孩子,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熊孩子,那其实真的是非常非常简单。”
“为什么我说父母把孩子培养成普通的孩子,或者把孩子培养成坏孩子非常简单呢?这很容易就能想到。”
“只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同时对孩子接触的人和环境不伤心,那么孩子们就会野蛮生长,就会自发地成为一个普通孩子甚至自发的,成为一个坏孩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熊孩子。”
“很难理解吗?很容易理解。”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就是一句话,就是说啊,我们想要减少熊孩子的产生,那就必须在方方面面做好教育工作,否则的话很可能在任何一个方面功亏一篑。”
“这是很高的要求。”
“这也是为什么许许多多的父母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原因,因为他太高了,他太难实现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要求太高,太难实现,所以许多父母直接摆烂了,然后就出现了更多的熊孩子。”
“这就是我的想法,如果大家有的话,也可以欢迎补充。”
“哦,对了,刚才我所说的只是如何防止熊孩子的产生,我们还要再说一下,一旦当我们遇到熊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反击,怎么样对付他们?”
“怎么样对付熊孩子?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遇到过熊孩子,当我们遇到熊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够减少自己的损失?让自己的损失减到最低,甚至能够反过来对付那些熊孩子,让那些熊孩子受到应有的惩罚呢?”
“其实我认为呀,这个想法完全就是杞人忧天。”
“为什么我说这个想法是杞人忧天呢?因为这个想法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那么我又为什么说这个想法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很简单,因为我们是成年人,而熊孩子是未成年人,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处理办法的。”
“我们能够怎么样对付那些干坏事的熊孩子呢?我们没有办法,我不是打击大家,我们真的是什么办法都没有。”
“为什么我说我们什么办法都没有呢?其实大家想一下,我们就算去找这些孩子的父母,他们的父母能和我们好好谈吗?就算他们的父母十分的通情达理,他们的父母找他们的孩子谈话了,但是他们的父母听吗?他们的父母听不听我们是一方面,他们的孩子不听他们的父母还是一方面,就算这两个方面都符合我们的预期,那这个孩子就真的能约束自己吗?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就算听他父母的,他自己能管住自己吗?管不住,或者说很难管住。”
“如果大家没有听明白的话,我可以详细的把这段话解释一遍。”
“首先第一点就是我们如果想要去通过和熊孩子的父母交涉这一个方法来对付熊孩子,那么我们需要克服以下三个困难的地方。”
“我们需要克服的第一关就是我们应该如何才能让熊孩子的父母答应我们的请求。”
“首先,我们对于熊孩子来说,对于熊孩子的父母家人来说,毕竟是一个外人。一个外人跑到熊孩子的父母面前去告熊孩子的状,说你们的孩子在哪里?在什么时间惹了什么祸,你们应该怎么样去惩罚他们?大家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说是我们自己遇见的这样的事儿,我们真的会非常的确认吗?就是说我们真的会相信吗?”
“凭什么一个外人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凭什么外人在我们面前说你的孩子干了什么坏事,我们就会相信呢?”
“我们毕竟不是熊孩子,家庭内部的成员,我们如果和熊孩子发生了冲突,我们想要去找熊孩子父母,我们肯定要先把事实跟熊孩子的父母说一遍,那么就会出现我刚才所说的那个情况,也就是熊孩子的父母宁愿相信他们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孩子是他们的亲人,而他们也不愿意相信我们这些外人。”
“一旦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能有什么好办法呢?”
“还有就是就算熊孩子的父母相信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他们信任了我们,他们对于我们所说的话深信不疑。可是谁又能保证熊孩子的父母就一定会按照我们的要求来呢?”
“也就是说,尽管熊孩子的父母十分的通情达理,他知道错误是熊孩子们犯的,而我们是受害者,我们应该得到赔偿,我们应该得到帮助,熊孩子应该得到谴责,熊孩子应该得到惩罚。可当我们提出要求,让熊孩子的父母去谴责他自己的孩子,然后熊孩子的父母去惩罚他自己的孩子,让熊孩子的父母去教育他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熊孩子的父母真的会听我们的话吗?很显然,很大可能他们不听。”
“一旦他们不听我们的话。那我们跟他们说这么多,还有什么用呢?”
“而且我上述所说的只是第一个难点。”
“我刚才已经说过,我们想要通过找熊孩子的家长来对付熊孩子,必须要经过三个难点。”
“第一个难点,我们刚才已经说过,现在来说第二个难点。”
“那么第二个我们需要克服的难关是什么呢?”
“第二个我们所需要克服的难关就是:如何让熊孩子坐到听他父母的话?”
“说到这里,首先我们要有一个认识,也就是说熊孩子,他既然都已经成为一名熊孩子了,那么我们凭什么认为他会听他父母的话呢?”
“尽管我们千难万难的说服了熊孩子的父母,熊孩子的父母们十分的善解人意,他们不仅相信了我们所说的错误,是在熊孩子身上,同时也答应了我们会好好的教育他们的孩子,并且也向我们保证,他们一定会让她们的熊孩子跟我们道歉等等。”
“可是即使就算是这样,他们的孩子真的会听他们的话吗?”
“以我的经验来说,很可能是不
会的,而且这个可能非常大。”
“为什么我说很可能熊孩子根本就不会听他父母的话呢?”
“这是因为熊孩子之所以能成为熊孩子,就是因为他谁的话都不听,如果说一个熊孩子他知错就改,他还是熊孩子吗?他不是。”
“我们可能觉得,哦,我们去找熊孩子父母了,然后熊孩子父母向我们保证,他们一定会把熊孩子们给教育得非常好,可是转头来熊孩子们根本就不理会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教育,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办法。”
“这倒并不是说我们没有能力,而是说我们无法预料到熊孩子是否会听他们父母的话。”
“如果熊孩子听他父母的话,还好。我们找他们父母还有用,可是如果熊孩子不听他们父母的话,我们找他们的父母还有用吗?”
“既然我们想要通过去和熊孩子的父母谈判这个方法来对付熊孩子,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保证熊孩子们一定要会听他们父母的话,只有熊孩子听他们父母的话,然后让熊孩子的父母给熊孩子施压,这样熊孩子才能得到遏制。可是如果熊孩子根本就不会听他们父母的话,也就是我们刚才所假设的这个前提条件根本就不成立,那么我们还去找熊孩子的父母有什么用呢?有用吗?根本就没有一丁点儿的作用。”
“所以既然没有一丁点作用,那么大家为什么还会觉得这样的方法可行呢?”
“实际上,我之前已经说过很多遍。找熊孩子的父母来解决熊孩子的问题,是基本上无解的,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刚才已经说过了,首先你很难让熊孩子的父母认同你的话,其次就算熊孩子父母认同了你的话,凭什么熊孩子的父母就会对熊孩子进行你所希望的那种惩罚?熊孩子就算再怎么讨人厌?那也是对你来说,对熊孩子的父母来说,熊孩子是他们的子女,是他们的命根子,你让他们去惩罚他们的子女,那怎么可能呢?那不是痴人说梦话吗?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想通过和熊孩子的家长沟通来进行对熊孩子的打击,这种方法为什么不可行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也是我们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重要难点。”
“但是我之前还说过,我说还有第三个重要难点,那么第三个重要难点是什么呢?”
“想要通过和熊孩子的家长来进行谈判,以达到管理教训熊孩子的目的,这种方法需要克服三个至关重要的难点。第一个难点,我已经说过了,就是我们很难让熊孩子的父母,相信我们的话,并且很难让熊孩子父母站在我们的立场来想,第二个难点,我们刚才也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就是即使熊孩子的父母相信了我们的话,然后熊孩子的父母也向我们保证,他一定会给熊孩子很大的教训,可是熊孩子凭什么会听他父母的呢?熊孩子难道他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会听什么吗?这也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即使我们克服了以上两个重大难点,还有第三个难点,等着我们去克服。”
“第三个难点,其实我认为他是最困难的一个难点。”
“为什么我说第三个难点相比前两个难点来说,更加难以克服呢?”
“这是因为第三个难点和前两个难点的性质有着根本的不同。”
“前两个难点,无论是第一个难点,还是第二个难点,它们本质上都是可控的。”
“我这里说的前两个难点,它们本质上都是可控的,这个意思是说前两个难点是可以通过人为的约束来克服的,但是我现在要说的第三个难点很难通过人为的约束来克服。”
“为什么我说第三个难点很难通过人为的约束来克服呢?这就不得不谈谈第三个难点到底是什么了。”
“其实我根本就不用多解释,我绕了这么一大圈子,无外乎是想强调第三个难点,也就是熊孩子,即使是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即使是熊孩子愿意服从父母的管,那么熊孩子有没有自控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
“因为我们要想一下一个孩子,想要成为熊孩子,而不是成为一个好孩子,他是需要很多地方都有毛病的。”
“虽然我们之前已经说过,如果父母的言传身教出了问题,或者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了一些不好的人,小孩子都可能变成熊孩子,但也并不是一定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刚才在讨论熊孩子为什么会变成熊孩子的时候说的第三点,也就是熊孩子本性问题。”
“这个本性实际上可以归结为熊孩子自身的心理问题。”
“也就是我们这里要提到的,想要通过和熊孩子的父母交涉来达到管教熊孩子的目的,所要克服的第三个难点:如何确认熊孩子能够有一定的约束力?如何保证熊孩子在表明他会听从父母的管教之后,能够自己约束自己?”
“我想这肯定是很难保证的,也是不可能的,也不能说不可能吧,应该说几乎是不可能。”
“我们大家其实都知道熊孩子是很难缠的,因为如果是一般的孩子,他可能也不会怎么听父母的劝告。但是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当他们的父母扳起脸来训斥他们一顿的时候,一般的孩子就会怂了,就会不由自主的变得老实起来,可是对于熊孩子来说,首先很难保证熊孩子会听父母的话,就算我们说熊孩子听了她父母的话,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第二个难点克服了,那么熊孩子真的能管住自己吗?他有足够的自控力吗?谁都不能保证。这里不仅是我们不能保证,而且熊孩子的父母也不能保证,甚至连熊孩子自己都没法保证。”
“熊孩子大部分都是七八岁的孩子,或者最多年龄也不会超过十一二岁,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我们都知道他们是没有什么标准的逻辑观念的,他们做事不讲逻辑,注意他们做事不讲任何的逻辑,那么他们做事根据什么呢?他们做事只根据自己的好坏,也就是他们只凭自己的心意去办一件事,可关键是对于熊孩子来说,他们的心意是捉摸不定的,是飘忽不定的,谁都无法知道他们心里到底这一刻会想什么,下一秒又会想什么,就连他们自己也无法确认。”
“正是有这样的原因存在,所以就造成了我们不能够确认熊孩子能否对自己说的话负责,比如说熊孩子对我们说他的父母已经严厉的教训过他了,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错误,而且他也非常诚恳的向我们承认了他的错误,还向我们低头认错,向我们道歉了,可是如果仅仅是根据这个,我们能够确保他能够做到吗?他能够做到自己所说的不再犯错误吗?他做不到,或者说他很难做到。”
“这也是我们所说第三个难点,非常难以克服的根本原因,与前两个难点相比,前两个难点都是人为调节可以控制的,可以有很大的几率确保可以克服的,可是,对第三个难点来说,没有任何人能够确保第三个难点一定能够克服,即使我们施加再多的压力,我们也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第三个难点只要满足什么条件,他就能够自动消失。”
“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了。”
“克服前两个难点需要的是标准的教育,是良好的条件,可是克服第三个难点需要的是什么?是玄学。”
“因为想要攻克第三个难点根本就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事情,所以我们就是吃亏在这个地方。”
“好吧,我大概说完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大家有什么话欢迎可以补充,我觉得我这次已经说的非常明白了,我也不认为大家还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可以给我。”
齐衡这次说的真的特别清楚,虽然他讲了很多,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扯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概念,看起来很让人头晕,但如果真的读进去了,真的看进去了,真的听进去了,其实一点就透。
只不过嘛,还是有网友们有不同意见的。
比如下面这位网友,他的发言就让齐恒觉得非常的震撼。
这位网友他说了什么呢?我们可以仔细的看看。
“我觉得主播说的非常有道理,尤其是主播在关于如何对付熊孩子的方面讲解的非常清楚,非常高屋建瓴。”
“我其实是非常认同主播的观点的,因为在开播之前我在主播的评论区就看见很多人说想要对付熊孩子,肯定是要找熊孩子父母,可是我当时就觉得很嗤之以鼻,找熊孩子父母就能对付熊孩子吗?我觉得是没有什么可能的。”
“具体原因我也不再多说,主播刚才已经讲解的非常清楚了,大家可以看回放。”
“但是关于主播说的这些东西,我还有一点需要补充,我觉得主播漏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
“主播遗漏了什么关键的地方呢?就是主播觉得想要对付熊孩子,只有找熊孩子的父母这一条,然后他开始对此进行驳斥,然后得出了熊孩子根本就没法对付的结论,我觉得这完全就是在说胡话。”
“我为什么说主播这是在说胡话呢?”
“是因为主播根本就没有搞明白一个东西,就是说想要对付熊孩子,并不是只有找到熊孩子的父母才能对付熊孩子,其实真的有其他的办法。”
“那么这个方法是什么呢?我相信肯定有许多人都想知道,绝对绝对你们大家都想知道。”
“我也不卖关子了,我就来讲一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对付熊孩子。”
“我是觉得吧,我们真的可以通过以下这几个小办法来对付熊孩子。我前提声明啊,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没有经过任何人的指点,没有抄袭任何人的想法,也没有借鉴任何人的观点。”
“首先,第一个对付熊孩子的方法:对熊孩子置之不理。”
“我们大家总是有一个误区。这个误区是什么呢?是我们大家总觉得吃了熊孩子的亏,立马就要找回场子,我认为这是非常不理智的观点,这是非常不理智的想法,也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为什么我说想要立刻对熊孩子进行打击,是一个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呢?是因为我们要懂得一个东西,就是说对熊孩子进行惩罚,不是立刻就能完成的。”
“因为之前我们已经说过,即使是通过和熊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来惩罚熊孩子,这个计划也是要经过首先和熊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然后再让熊孩子的父母和熊孩子进行沟通,然后再让孩子自己做出改变过这一系列的步骤,这是一个很浪费时间的程序。”
“那么,对于主播刚才提出的那个办法,我们已经能够想得到,它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那我们为什么不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想一个更好的办法呢?”
“这个花费更多的时间,想出来的更好的办法,就是我们要耐下心来等待机会。”
“什么叫耐下心来等机会?很简单,就是暂时先不要激动。”
“但是大家要注意,这里我要讲清楚的一点是,耐下心来等待机会,并不是说在面对熊孩子的刁难时要怂,而是不要立即就和对方冲突。”
“大家都是成年人,大家肯定也都遇到过形形色色的熊孩子。那么,根据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熊孩子时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非常清晰的结论:熊孩子犯错误,不会只犯一次。”
“我只说这一句,下面的话我还没说,我就相信肯定已经有朋友能够看出来,我要具体说什么东西了。”
“没错,和朋友们想的一样,我要说的东西就是熊孩子既然和我们发生了冲突,那么熊孩子就必然会和其他人也发生冲突。”
“对于一个熊孩子来说,他既然已经和我们发生了争执,那么根据他那不服输的脾气,他怎么可能只和我们一个人发生争执呢?他肯定还会和第二个人,和第三个人,甚至和第四个第五个人发生冲突,那么我们就等待这种冲突积累,当这种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矛盾最终爆发,这个熊孩子就有好果子吃了。”
“大家肯定就想到了,没错,这其实就是我们的主播,这次遇到的事情的翻版。”
“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的主播这一次是怎么在熊孩子的手下翻盘的?”
“是因为我们的主播直接和熊孩子硬碰硬,把熊孩子们打服了吗?还是说我们的主播去找了熊孩子的父母,然后熊孩子的父母们义愤填膺,把熊孩子们通通揍了一顿,然后熊孩子们自己有很强的自控力,然后矛盾就消除了吗?不是,当然不是,统统都不是。”
“那我们的主播这次是怎么化险为夷的呢?也就是说,那群熊孩子这一次是怎么翻车的呢?”
“很简单,我们的主播选择了在最开始遇到冲突的时候暂避锋芒。”
“因为我们的主播在最开始,其实也不是最开始,但是只有第三次主播遇到报复的时候,才是他和熊孩子的矛盾最激烈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矛盾爆发的第一次最激烈冲突,而就是在这种冲突之下,我们的主播选择了暂避锋芒。”
“因为我们的主播在经过详细的思考之后,得出了暂时不必和这群熊孩子们进行硬碰硬的结论。”
“而正是因为我们的主播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事实上,主播就已经赢了。”
“没错,我的意思就是说主播其实不是在熊孩子最终翻车的时候赢的,其实在主播做出那个选择的时候,熊孩子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熊孩子和我们发生冲突,这是谁的错误?我可以99.999%的断定,这肯定是熊孩子犯的错误,那么如果我们选择硬碰硬,我们肯定讨不了便宜,我们如果选择和孩子的父母沟通,然后让他们的父母来管教,这肯定也没有什么好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暂时不要和他们一般计较。”
“我们只要能做到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和熊孩子以及熊孩子的父母进行激烈对抗,那么就会让熊孩子产生一种幻觉:我是小孩子,我和一个大人发生了冲突,这个大人不能把我怎么样,那么我以后肯定要做更多的调皮捣蛋的事。”
“其实我们总是觉得熊孩子都天不怕地不怕,然而现实结果真的是这样的吗?肯定不是的。”
“熊孩子再怎么调皮,他也不过是一个人而已,既然熊孩子是人,那么他在干了错事的时候,肯定是有些害怕的,只不过他们的这种害怕表现为拒不服从和拒不退缩。”
“熊孩子刚开始犯了错误,他可能觉得,哎呀,我现在干了错事,对方可能会和我大吵一架,但是我不能怂。我要和对方对抗到底。”
“然而这个时候我们根本就不和熊孩子吵,这样就会给熊孩子造成一个错觉,我们会给熊孩子造成什么错觉呢?熊孩子会以为我们是怕了她,她会觉得她那样做根本就没有人能管的了,所以他以后只会做得更加过分。”
“第一次我们和熊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熊孩子其实内心是有些害怕的,所以他做的事儿并不会特别过分,仅仅是有些过分而已,可是如果我们能够保持镇定,不要和熊孩子硬碰硬,而是暂时躲避熊孩子的风头,让熊孩子以为他做的事儿没有人能够反对,那么,熊孩子以后就会闯出更大的祸来。”
“只要熊孩子一旦产生这样的感觉,他们就必然会走上歧路。”
“也就是说,熊孩子以后会闯更大的祸,会犯下更大的错误,直到他犯下的错误大到他无法用熊孩子的这个身份来弥补为止。”
“说到这里,肯定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了,这就是挖坑啊,挖坑让他们往里边跳,让他们自己把自己坑死。”
“当然,或许还有一些人一知半解,那么我就不厌其烦的,最后再解释一遍。”
“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场景:一个熊孩子和我们发生了冲突。第一次和我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不和对方一般见识,我们选择暂避对方的锋芒,然后对方也就是那个熊孩子,他由于我们的暂避锋芒,觉得他自己的行为并不是特别的过分,毕竟如果他的行为真的特别过分的话,我们怎么可能进行忍让?由于我们忍让了,所以他觉得他的行为并不是特别过分,在这样的思想之下,他会更加的犯错误。”
“然后他第二次犯错误,如果还是我们的话,我们可以依旧忍让,第三次犯错误,我们也可以忍让,第四次犯错误,我们还可以忍让。”
“以此类推,直到他最后犯下的错误,大到以他自己这个熊孩子的身份,也无法逃避为止。”
“到那个时候一切都晚了。”
“我们这不是在为熊孩子挖坑,而是熊孩子自己为自己挖坑。”
“为什么我说熊孩子是为自己挖坑的?”
“因为我们虽然这么做很不地道,但是我们要知道是谁把我们逼成这么不地道的。”
“是熊孩子以及熊孩子的父母们。”
“正是由于有许许多多熊孩子以及许许多多熊孩子的熊父母们,他们根本就不考虑我们的感受,他们在他们的熊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总是包庇,所以我们不得不出此下策。”
“这个策略有问题吗?我觉得是没什么问题的。”
“在我们实行这个策略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可以同时和熊孩子的父母好好谈谈。”
“就是说我已经和熊孩子的父母谈过了,已经给他们机会了,如果他们还是执迷不悟,还是不加悔改,那么就别怪我们给熊孩子挖坑,哦不对,别怪熊孩子给自己挖坑,但是我们不提醒。”
“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对付熊孩子的办法,也是非常有效的办法,非常毒辣的计策。”
“那么,有没有第二个办法呢?其实也是有的。”
“第二个办法倒是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很简单,找到一群小孩子,让小孩子对付小孩子。”
“我们可以去找一群善良的好孩子,然后让这群好孩子去教训熊孩子。”
“当然,我前提得说下,这个方法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低到让人发指。”
“可能有人觉得这个方法成功率很高,那肯定是错误的,这个方法的成功率有多低呢?低到比主播所说的去找熊孩子的父母那个方法还要低。”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想法。当然,如果大家有什么想说的话,有什么想和我讨论的话题,也可以直接和我说,可以直接和我私信,也可以通过现在这个场合在公屏上打出来,我们立刻就可以谈谈。”
齐衡听完了这个网友的发言,真的是目瞪口呆。
这个人也太聪明了,怎么能想出这么损的招?
好吧,这个招其实他自己也想到了,只不过他自己不好意思说出来。
只不过现在让这个朋友给提到了,看来网络上真的是卧虎藏龙啊!
齐衡顿时唏嘘不已。